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

数字出版环境中的编辑思维

时间:2015-07-31 作者:马艺波 来源:人民网

  数字出版是基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诞生的一种新型出版形态,它包括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如网络期刊、手机出版),也包括传统图书的电子书等。较之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具有容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优点。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有很大不同。作为出版中心工作的编辑活动,在数字出版时代与传统出版时代也有很多不同,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编辑媒体建模交互化。王振铎先生曾经指出:“编辑活动,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主要是应用种种符号来建造各种文体模式与媒体模式,即创造媒介载体的活动。”他把符号建模规律称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在传统出版活动中,媒体的类型有别,编辑活动的界限清晰。但是,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媒体建模一改此前单一化模式,呈现出交互化趋势。比如,2009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动物小说《义犬》,就是以图书、网络、手机同步发行的多媒体方式问世。这种“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介质图书出版发行,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手机平台、互联网平台、数字图书馆、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发行”[2]的出版方式,被业界称为“全媒体”出版。从编辑活动的视角看,“全媒体”出版就是编辑媒体建模的交互化。或者说,在数字出版环境中,同一主题的出版内容可以被编辑赋予不同的媒体形态,从而使得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不同的媒体形态中获得实现。传统出版条件下那种类型清晰、界限分明的编辑媒体建模方式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编辑媒体建模的多样化和交互化。
  编辑手段技术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出版环境下,由于编辑工作的对象仅限于图文,出版载体是纸张,因此编辑工作的手段较为单一,技术手段缺乏。但是,在数字时代,编辑工作变得技术化了。一是包括约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在内的编辑实务常常都要靠网络和计算机辅助编辑软件来完成。比如,选题策划中信息源获取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检索工具;审稿时编辑与作者即时互动交流也离不开网络;编辑加工时可以借助各种编辑软件进行;排版时可以用各种专业的排版系统进行;校对环节还可以用校对软件辅助改错,等等。二是出版形态的多样化催生了诸多信息编辑技术,比如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网络编辑、动漫编辑等,都有专一的编辑技术。这些都需要现代的技术工具来辅助完成。可以说,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手段实现了技术化。编辑作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作者稿本、编辑思想,还与编辑运用现代编辑技术的手段密不可分。
  编辑流程立体化。数字出版的发展也影响着传统出版条件下的编辑流程,使其变得更加立体化。传统出版条件下,整个编辑流程以一种媒体形态呈现出直线流程,即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发排——校对。而在数字出版的条件下,整个编辑流程则变成:内容资源——数字化内容——数字出版平台[电子版(书)、手机报(书)等]——读者。对比两个流程,可以看出,数字出版条件下,编辑流程明显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编辑流程在媒体建模阶段呈现立体化趋势;二是编辑流程简化,编辑开始直接面对终端市场。造成前者的原因在于出版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后者的原因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使得传统条件下以纸质为载体的内容变成无纸质载体的内容。数字出版条件下,整个编辑流程脱离了纸质载体而变成一种对数字信息进行多媒体缔构的活动,编辑流程在简化的同时变得更加立体。
  编、读、作关系协同化。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活动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编辑客体和编辑手段,编辑活动的主体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编辑活动中,编者、读者和作者围绕编辑客体形成了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传统出版条件下,编者、读者和作者这三个主体的关系,更多地或者更直接地表现在编者和作者的关系之中,编者和读者、编者和作者的互动性都比较弱。在数字出版条件下,编、读、作三者的关系更加直接、密切,交互性也更强,且呈现协同化趋势。例如,在互联网平台上,选题已经不仅仅是编辑的事情,也可以由读者策划选题,然后由编辑做出价值判断;编辑加工阶段,借助于网络平台,编辑和读者、作者的交流也更方便。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