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

对标好书 打造好书

时间:2015-06-11 作者:本报记者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

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总编辑迟云在对标“中国好书”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5年6月3日)


  

  一、为什么要对标好书
  “中国好书”由中宣部出版局部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每月评出“大众好书榜”。年末,从入选的月度好书及各出版单位推荐的好书中,由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共同评选。评选过程中参考了2014年全国各家图书出版机构、报刊、门户网站好书榜,并结合开卷、新华书店、各大网络书店的销售数据,最终得出结果。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代表性。
  首先,要弄明白“中国好书”体现了什么?
  其一,30种“中国好书”的共同点是,及时呼应社会热点,内容通俗而又体现深度阅读,品位、质量、社会影响力三者俱备,耐读、上榜、有销量。
  其二,30种“好书”很少有大部头,而更注重内容的厚度、整体的质感及影响力。评选“中国好书”是在进行阅读导航,既是为大众树立阅读典范,也是为我们出版业的发展树立典范。
  其次,要弄明白“中国好书”和畅销书是不是两条平行线?
  “中国好书”的评选正在将好书与畅销书这两条平行线合流,虽然最终入选的既有畅销书,也有相对“冷门”的书,但参评图书印数在3万册以上的标准,则体现了好书首先要有读者基础这一基本要求。入选图书中,总书记的两本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等,都是2014年度的明星畅销书,其他图书,如《少年的荣耀》《万万没想到》《洗澡之后》《文明之光》等,虽然入选之前并未在以销量排行的畅销书榜上,但都多次进入《中国新闻出版报》评选的月度“优秀畅销书榜”。
  再次,要弄明白“中国好书”的影响力有多大?
  从“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及其后续影响可以看出,作为大众阅读推荐平台,“中国好书”以它整体的优质、前所未有的气势影响着读者、书店以及出版单位。从市场销售来看,好书榜揭晓后,入选图书的销量都立即出现大幅提升。据开卷监测,颁奖盛典后短短一周内,入选好书在实体店的销量比上周翻了一番。网店在颁奖当晚便出现热销。当当网设置了“2014中国好书”热键搜索,入选好书售价集体上涨,有的一周内销量快速冲进细分市场前十甚至前三位,还有的卖断了货。
  “中国好书”强大的影响力,验证了一点:现在的读书氛围并不悲观,阅读的未来是光明的。虽然阅读的形式已走向多元,但内容是支撑优质阅读的根本,而大众图书依然是最具原创力的领域。
  最后,要弄明白“中国好书”离我们有多远?
  这次“好书”评选,我们有1种书入围。入围图书少,最终没有书入选,原因有多方面。或许在书的内容本身,或许某个环节做得不到位,要通过对标,找出我们的短板。通过对标,还能够发现,我们并不是没有与好书相抗衡的产品。那么,没入选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书有多少?今后的发力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双品工程”下一步的重点所在——打造好书。
  二、如何打造好书
  (一)做好书,从自我阅读开始
  我们不读书,不对标,就不知道人家赢在哪,更不知道自己输在哪甚至优势在哪。阅读不是目的,对标不是打击自己,而是为了看到今后工作的目标。褚时健分析自己人生起伏时得出个结论:“不看好书的人不会做人。”他说,一个人,只要不满足状态,就需要学习,满足了或者消沉了,就不会去学习了。这句话,对我们做书的人,更具有针对意义。
  (二)做好书,要立足清晰的产品线规划
  对标好书,不是简单地重复,不是盲目跟风做同类书,而是研究其中的技术、细节。品牌要细分,好书要细分,细分建立在明确的产品线规划之上。
  好书不是靠撞大运碰来的,而是在明确定位基础上进行的有序规划与落实,这才是成熟的市场竞争。出版发展不管是上规模还是上效益,都要先梳理并确立清晰的产品线,建立并维护与之相对应的作者、编辑、渠道、读者以及流程等资源,从而提高细分市场的覆盖率、专业度与品牌持续影响力,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否则就可能什么都想出,产品散乱,形不成骨干影响、骨干品牌,从而导致作者、编辑、渠道等都形不成聚合力。
  (三)做好书,离不开队伍建设
  做书不易,做出好书并且销得好更不易。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悉心筹划,靠的是整支队伍的力量。编辑的能力左右图书的质量,发行的态度左右图书的销量,宣传的手段左右图书的影响。
  出版要发展,不仅要规划好出版项目,还要规划好队伍建设。不管是哪类人才,专业型也好,复合型也好,都要先具备一条,就是热爱出版,愿意沉下心来深耕出版。缺乏这一条,所谓品牌打造、企业发展都是无源之水。
  1.编辑要“敬”字当头
  没有好的作者,就没有好书的活水源头。而好的编辑,不是在家里坐等作品送货上门,享受自流灌溉的。好的编辑,就是寻宝的勘探者,既要有自己的学识素养,评价取向,更要有敢于风餐露宿、滤沙淘金的进取精神。编辑队伍建设强调的就是一个“敬”字,对读者和作者负责,对出版物的品质负责,才能赢得优秀作者的信任,才能建立并维护好一流的作者资源,也才能充分体现编辑的价值及品牌影响。心中有了这个敬字,才会主动地去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才会去主动地发现、培养、巩固作者,才回去研究读者,细分市场,把自己的编辑工作自觉的作为营销的第一步。
  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有策划好选题、发现并挖来好选题、打造成好书的能力,归纳起来就是专业能力、资源能力和市场能力。一个合格的编辑至少要具备其中两条,并由此形成专业型和市场型编辑两个发展方向。这两个方向不是截然分开的,优秀的编辑恰恰是将二者融合的。无论做哪种编辑,都离不开这份敬畏之心。
  今年,我们陆续出台了加强一般书出版与运营的意见,出台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请大家回去后好好研究一下。意见里面有不少新规定,有激励方面的也有制约方面的,有工作机制层面的也有工作考核层面的。这些意见,在理顺框架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将一些政策措施细化,明确了集团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扶持什么,明确了怎么鼓励、怎么扶持,将对出版编辑工作发挥实在的指导、引导作用,比如说选题的遴选、重点项目的资助等,比方说设立了整体市场、细分市场占有率的奖项,设立了重大图书奖项政策、设立了走出去的奖励政策等。希望各位编辑、尤其是领导同志,不要把文件束之高阁。要研究文件精神,契合编辑工作,推进出版事业发展。
  2.发行要“勤”字争先
  编辑要对“耐读”负责,这是图书销售的先天基础;而“有销量”,则取决于发行铺货以及营销推广的成绩。市场营销是个系统工程,发行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勤”,勤在上架,勤在沟通。
  市场证明,占领的货架资源,是一种市场份额的体现。每一本书会面临上架与否的竞争,每家出版社也会面临所有产品上架多寡的总体竞争。上架,是保证图书及时与读者见面的第一步。如果连上架都没保证的话,就是让自己的书“输在起跑线上”。
  作为发行人员,首先,要勤于熟悉产品,选择合适的产品放在适合的门店进行销售推广,以提高新书铺货的准确性。上海书城有个“百年文脉”专架,摆放的是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三家出版社最基础、最拳头的产品。这个专架设立后,一年的销量提升了20%—30%。重点门店、重点书架的力量不容忽视。其次,要勤于和门店进行沟通,对重点图书、重点门店、重点地区要重点跟踪,并且定期提供添货或销售建议,以优化在架效率。再者,要通过重点营销,与门店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把点形成线,把线连成面,在巩固山东市场的同时,还要扩张重点营销区域。
  从全国市场看,我们目前的重点销售市场也是全国其他集团、其他出版社的重点战场。所以,我们发行要走出去,立足已有市场,做到总体布局,点上突破。
  对出版社来说,发行不是简单的发发货,而是精细化的渠道建设与管理,是将货架争夺战提升为让有限的货架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产出。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没有劳动,绝不可能坐享其成。各出版单位的发行营销工作,也要与先进单位对对标,找找差距,拿出改进的措施和行动。
  3.宣传要“巧”字领衔
  从“耐读”到“有销量”到“上榜”,再到“更有销量”,都离不开宣传的力量。宣传要体现一个“巧”字,就是能够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巧对接,巧整合,优化并缩短读者找书的环节,以保证图书持续销售的活力。
  首先,宣传要抓准价值点,及时有效地推广出去。像以往那样,只在传统的几家专业报纸上发几篇书评,或者开个小范围的新书发布会,已远远不够。现在微信有大V,荐书圈里也有意见领袖,不同的图书类别有不同的读者接受方式。不能光指望着发行人员辛勤上架,还要与宣传有机契合,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特点进行宣传。
  宣传的价值点既包括内容价值,还包括与社会热点的结合。事实证明,社会热点对销量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是图书销售的风向标。
  其次,宣传要注重方式的灵活有效。今年集团抓了宣传的提升,网站、报纸、微信公众号都建立起来,宣传平台有了,关键在于针对不同“口味”的读者,展开“因人而异”的宣传定位。微信已成为出版营销的一个重要方式,宣传、互动、购书等功能也越来越多。但建立微信,不等于拥有利器,如果只是当作一个赤裸裸的营销平台,效果显然要打折扣。像青岛社的微书城,不是简单地做书摘或预告某项活动,而是立足青岛,做多角度、多形式的文化微推送,在微信内容的原创性、形式的多样性、语言的接地气上,总体要高于我们。
  因此,我们的宣传,无论网站、报纸还是微信,都要从内容的针对性、风格的独特性上再下一些功夫,在激烈的宣传竞争中提升我们的形象,提升受众的忠诚度以及用户对我们品牌的认可度。
  宣传方式的灵活有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用户的个人体验,让读者从接受者变为参与者;二是精心策划优质内容,将产品内容嵌入有趣的主题当中;三是线上线下整合并轨,增强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黏性。
  可以值得精读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做出更多值得精读的书更是一个崇高的事业。网上有句话: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谁也不看的书。我想,这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的书应该是真正有价值的,值得人们花功夫和精力认真去看的作品。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在选题策划、市场调研、作者队伍建设、营销团队打造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我们期望通过这次对标会,能够产生一些正面影响,推进我们的工作,从而出版更多的好书,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XML 地图